傾聽內在的聲音,停止消耗你的心靈能量

 

我們一直在與世界做一筆交易:把內心的寶藏,換成外在的安全。現在,有必要重新聽見「內在的聲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1 你已經走在聆聽內在的旅程上

 

首先要說明的是:內在的聲音一直都在。但一開始,我們往往「聽不見」它,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因為內在聲音不見得符合我們長期以來從外在世界形成的信念系統。我們靠這些被制約的信念系統活了下來,我們遵守被教導的對錯觀,感到如此安全與強大。

 

然而,當心靈發展到某個階段時,我們開始感到生命似乎缺了什麼;我們好像不再跟自己連結,不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者自己到底在做什麼。有時候這是因為事情不順,或者只是一種空虛的感覺,彷佛生命沒有意義。

 

若你在閱讀這篇文章,那麼很有可能你已經走上這旅程。這旅程不啻為通往真我的朝聖之旅,回到我們的內在本質。

 

不管它如何呈現,這份體悟本身,就是生命某些重要事物的新開始。那麼什麼是回到內在的知曉,開始連結並根據直覺來生活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2 相信、認出、熟知——內在的聲音竟如此平常

 

聽清內在聲音的旅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步前進。以下分享與內在連結的3個步驟:

 

允許邏輯的頭腦信任內在聲音的存在

 

內在聲音的展現,經常被體驗為「直覺」。首先,你得相信我們的確有這份超凡的能力。

 

若少了這份信任,邏輯的頭腦很容易會開始削弱並懷疑它,將它貶抑為愚蠢、異想天開或者不合邏輯,隨即判定這次直覺的體驗為「無用」或「毫無意義」。

 

學著認出自己內在直覺的獨特「味道」與「感覺」

 

我們每個人的直覺呈現形式有因人而異的獨特性。日常生活中,我們傾向以某一或多種感官的途徑進入。

 

有些人天生是動感型的,他們連上直覺的方式是透過身體的感受——「對於這件事情,我身體的感覺是否舒服呢」?或是透過身體某一特定部位的感受,因此會有這類的感受如:「芒刺在背」、或者「牽腸掛肚」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一些人連上直覺的路徑是透過情緒——對他們來說,一件事情的感覺對不對很重要。他們對於人的能量波動也是敏銳的,遇見一個人,會立即有感性的喜歡及不喜歡。並時不時會模糊地覺得需要做些什麼。

 

對另一些人來說,他們的直覺是透過視覺——「這件事情看起來美不美」?他們以圖畫的視角來看事情,對審美有著獨特的天賦和品味;他們的直覺還能透過夢境的語言(如圖像或符號)發生作用。

 

還有些人則擁有聽覺上的直覺——事實上就是加強版的聽覺。對他們來說,透過自己的表達或聽到別人表達,他們可以弄清楚這件事情對不對勁。經過開發,這些人就能聽到「言外之音」或能真真切切地聽到他們內在的聲音。

 

也有一些人是透過味覺或嗅覺來連結。他們可能覺得「這件事情嘗起來或聞起來對不對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直覺也能以靈光乍現,一種瞬間進入頭腦的想法來作用,有些人就是會突然單純的知道:這件事情就是這樣!但卻不知道是如何知道的。

 

大多數人的直覺會結合好幾種,但會有主導性的一種。不過,所有方式都能進入到直覺的最高最純粹的形式:與整體的連結

 

熟悉並強化自己的直覺能力

 

或許參加一些訓練課程,例如禪坐冥想等工作坊是很有幫助的。有規律的冥想、內觀訓練可以強化並深入理解自身的直覺系統,讓突發而隨機的靈光一現,逐漸與你形影不離。

 

在直覺工作坊的環境,只要放下邏輯性的頭腦、並信任你的經驗,事情會容易許多。幾乎大部分人,都會訝異而愉快地體驗到直覺的存在,只是以前分辨不出而已。

 

接著,通過學習如何將直覺帶進我們的關係里,將我們的覺察帶到發生在人際互動中更為細微的能量上。以此種方式來連結他人,我們會很驚訝自己對他人所能知曉的程度(他心通)。

 

當我們學會以這種方法來看待生活的各種課題,就能找到生命真正的方向,明白自己的優先次序以及內心真正的渴望。

 

《中庸》開篇就說「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內在的聲音是我們感知周遭更大圖像,也就是《中庸》中所說的「道」的天線。

 

當我們能聽見它,並且跟著它走,我們就能帶著與生俱來的自信,知道自己會在正確的時間點出現在正確的地方,我們會感到與周遭的世界發生同步與合一。

 

 

03 通過感受身體,辨識出內在聲音的特質

 

美國催眠大師斯蒂芬•吉利根經常教導學生去問被催眠者:「你的這份感受,發自身體哪個部位?」心理學家武志紅認為:

 

討厭、厭煩與鄙視等包含著對別人強烈評判的感受,是從頭部發出;

 

同情、包容、愛、悲傷等圍繞著渴望愛又擔心失去愛的種種情感是從胸部發出的,集中部位是心口;

 

力量,寧靜,與某一事物、某一人乃至整個世界的合為一體感,這些感受產生時,注意力是集中在小腹部的。

 

簡而言之——頭部產生的感受總離不開思維的評判,心口產生的感受總離不開愛與不愛,小腹部產生的感受則與連接感有關。

 

由此,你可以在一個內在的聲音「響起」的時候,知道它處於什麼層次,並且隱含了什麼特質。

 

曾花多年時間專門觀察嬰幼兒的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發現,嬰兒最早是用腹部與媽媽連接的——就好像他還在媽媽肚子里而他們通過一條臍帶相連,後來才轉成了其他方式。

 

對此,敏感的媽媽都知道,幾個月的孩子會挺肚子,而那好像是孩子在召喚媽媽,抱抱我,親親我,這就是他們在用肚子尋找與媽媽的連接感。

 

他講過這麼一個案例:

 

最近,和一個女孩聊天時,那個條件很不錯的女孩說:「我覺得自己好平庸,不會有男孩喜歡我。」

 

我問她:「你覺得這個聲音發自哪裡?」

 

女孩體會了一下說:「腦袋裡。」

 

這時我請她將手放在腹部,然後重複一遍剛才那句話「我覺得自己好平庸,不會有男孩喜歡我」。

 

她說:「說不出來了。」

 

「那麼,將手放到腹部時,你想說什麼?」我女友問她。

 

她感覺了一會兒后說:「我很棒。」

 

這個小例子也是一個經典的例證,當注意力放到腹部時,會有力量湧出,而來自頭腦的自我貶低就消散了。

 

可以說,在我們生命早期,我們都有一個階段,是想用腹部(肚臍)與別人建立連接感的,但先是變成通過心與別人建立親密感,最後變成了通過頭腦與別人交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離開子宮的那一刻開始,逐漸地有了轉變,孩子自然地開始用心靈連接世界,他不僅直接和周遭連結,更是整體的一部分。

 

孩子與更大的存在是合一的,沒有隔閡。這也是孩子使我們欣喜與感動的原因,他們坦誠純真地感知並回應著這個世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4 我們一直在用內在的寶藏,換外在的安全感

 

漸漸地,為了生存、安全與輕鬆愜意的生活,我們將自己的直覺、自己內在的知曉交換成了安全感。在這場交易中,我們其實失去了彌足珍貴的事物。

 

同時,我們無可避免地被教導要如何行為舉止才能討好所處的家庭與社會。

 

這其中有些是明確而直接的教導;有些則是因著孩子驚人的模仿力,從周遭他人那裡複製而來;還有些是受迫於生活中偶發的麻煩、環境的壓力等。

 

總之,這個交易的結果就是:我們按照社會提供的標準來約束自己,得到了一時的安穩,也活成了別人所定義的「正常人」。

 

而曾幾何時,隨心而動是如此自然而然的事情,每個人都曾是率真的孩子。

 

孩子,其實就是一顆真心。沒有這顆真心打底,處心積慮建構起的一切看似正確、崇高、安穩的東西,都只是空中樓閣。

 

孩子即使稚嫩,但會隨成長而強壯;真心或許狂野,但能隨人生而智慧。世間如同煉金爐,遵循「煉真得真」的道理,把一顆真心放進去歷練,燒盡腐朽與虛假,我們才有了真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