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天才少年!距高考百天時「一躍而下」自訴活著太蒼白了 遺言:一生已看透兩件事


無所謂中外,自古「少年天才」都是艷羨旁人,但他們背後往往卻都有不為人知的痛苦需要獨自承受。提起中國近代最知名的少年天才,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詩人海子。


15歲就以當地狀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學,18歲用「海子」這個筆名寫詩。可是1989年春天,這名被譽為「當代李白」的詩人年僅25歲,卧軌自殺了,只留下一句「我叫查海生,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


時間來到21世紀,就在2016年2月24日,西安中學一名18歲高中生跳樓自殺的消息震驚了史學界,他同樣留下過類似的一句話:「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可以不理解,但請尊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就像是造物主開的玩笑,也許你不知道他的名字,但相信歷史會記住他:林嘉文,一個18歲的大男孩。

這個性格直爽的大男孩有著比肩海子的過人之處,卻在18歲時,在高考還剩百天的時候選擇用跳樓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1998年出生的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一、林嘉文是誰?

林嘉文,雖然跳樓前只有18歲,但歷史方面的造詣甚至超過了很多博士、博導,國內著名的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就對其盛讚。

不得不說,林嘉文的歷史老師劉文芳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自己在講課時都要經常看林嘉文的反應,足以見的他在歷史方面的知識同樣獲得了身邊人的肯定。

如果說很多人學歷史是出於興趣愛好,或者僅僅就是為了考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林嘉文則與他們不同,他是為了嚴肅地學術研究,是使命感使然,16歲的他也自稱這是「工作」。

在高考備考時,利用業餘時間獨自完成了70萬字的史學巨著,分別為《當道家統治中國:道家思想的政治實踐與漢帝國的迅速崛起》和《憂樂為天下:范仲淹與慶曆新政》。

當兩本書出版後,媒體得知是一位17歲的少年,鋪天蓋地的報道如約而至,這個「少年天才」也逐漸被公眾所注意到。

然而在聚光燈下,林嘉文不但沒有因功名利祿而迷失自己,反而顯得格外不自在,可以說他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他喜歡做研究,其他一概不重要。

雖然他生活中大部分時間都給了歷史,但在其他科目上,林嘉文也有非常不錯的成績,這可能就是努力和天賦並存的結果。

只是上天給了他歷史方面的天賦,卻沒有經過他「本人同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每當私下裡有同學問林嘉文該選什麼科目時,他基本都會回答理科,如果遇到反問,他就會回答:「我在這方面有積累,不想重頭再來。」


就是這麼一個率真可愛的男孩,2016年2月24日凌晨卻在家裡跳樓自盡,而且在前一天下午6點他還在微信群正常聊天,8點正常吃飯,11點給某老師發了封郵件......

第二天,當該老師試圖聯繫他時,卻得到林嘉文已經跳樓自殺的消息。而對於兒子的死,他的母親則在電話中一直哭泣地說道:他已經走了,我不想再說什麼。」

雖然一切來得都太過於突然,但這並不是毫無預兆,所有的一切發生可能都與他的成長經歷有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與史結緣

1998年,林嘉文出生在陝西省西安市,這座城市不僅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中國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有著濃厚的文化氛圍。

同時,林嘉文更是真正意義的書香門第,從外曾祖父開始就是老師,他的外曾祖父是當時的中學語文老師,外公外婆也是中學老師,他母親是小學老師,父親在某法律院校工作。

正是因為在這樣的家庭成長,林嘉文從小就喜歡讀書,不過和很多小孩子一樣,小時候都喜歡看故事或者童話。


直到上了小學,那時《百家講壇》在熱播,家裡人每天都守著電視觀看,剛上小學的林嘉文也跟著一起看,越看越入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這樣過了兩年,每天林嘉文都會守在電視前等待《百家講壇》開播,隨著年齡增長,電視節目顯然已經無法滿足他了。

家裡人在這時也看出他的不滿,因為在看電視時越來越頻繁問為什麼。

有一次,林嘉文詢問道:「為什麼漢族打少數民族就是『開疆拓土』,而少數民族打漢人就是『侵略』?」父母看到這個問題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是好,於是開始讓他自己尋找答案。

在小學期間,林嘉文就已經熟讀《資治通鑒》、《三國志》、《遼金西夏史》等多本歷史著作,當然,這時候他讀的都是白話文版本。

父母在看書方面對林嘉文及其大方,喜歡什麼就買什麼,所以林嘉文可以一股腦讀很多歷史方面的書,直到上了初中,對於歷史方面的研究就又上了一個台階。


到了國中,林嘉文就開始對此前看到的歷史事件進行深入研究,當時參考了國內不少史學前輩的著作,開始對歷史有了學術性的思考。

也就是在初中時期,林嘉文開始默默撰寫自己的第一本書。

時間一天天過去,林嘉文也面臨中考,當時他選擇了西安中學,除了這個學校在西安屬於非常不錯的省重點外,還有一方面的原因是離家近。

因為他家住在西安市北郊,雖然南郊有很多更好的中學,但從小就體諒父母的林嘉文並不想給家裡增加太多負擔,於是選擇了西安中學。

剛上高中沒多久,16歲的林嘉文就完成了第一本著作《當道家統治中國》,這本30萬字的書與其他少年筆法不同,遣詞造句非常老道,而且這本書屬於純學術類,對中國歷史有著深入且嚴謹全面的思考。

同時,在高中期間,林嘉文又完成了自己第二本《憂樂為天下》,一經發表,國內史學圈的大家們都給予了極高評價。


但就如前文所說,林嘉文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這兩本書出版期間就能看出端倪。


三、兩本著作出版的台前幕後

很多圈內人知道林嘉文都是從他的第二本《憂樂為天下》,這是因為第一本《當道家統治中國》出版時,林嘉文有意避開自己是高中生的身份,幾乎沒有做什麼宣傳。

《道家統治中國》的出版時間是2014年6月,當時的林嘉文只有16歲,而當他將這本書發表後,出版社和學校都感到震驚,在驚奇之餘準備幫他大肆宣傳一波。

可是他都拒絕了,不僅不讓宣傳,甚至要求出版社隱藏年齡,雖然出版社覺得非常可惜,但還是尊重他的選擇。

事後,雖然學校不斷做思想工作,執拗的林嘉文卻依舊堅持自己不願透露年齡的要求,他不希望別人因為年齡而對他的書有先入為主的概念,無論是好還是壞,他都不希望有。

在第一本書順利出版後,林嘉文馬不停蹄準備自己的第二本書《憂樂為天下》,用了一年不到的時間,他便完成了第二本書的撰寫。


這一次他主動跟學校說,自己願意做宣傳。根據林嘉文自己口述:他的第一本書因為沒有做什麼宣傳,自覺對學校和出版社有所虧欠,所以第二本書他決定參加各種宣傳活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5年12月,在西安中學和出版社的聯合牽線下,給林嘉文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新書發表會,當天甚至邀請了不少史學界重量級泰斗參加。

就這樣,一位年僅17歲的少年,寫出如此有深度的史學巨作,媒體爭相報道,西安大街小巷大家都在討論林嘉文的事情。

很短的時間內,這個消息就從西安傳向全國,在網路上瞬間爆火。

不過輿論有時候就是這麼弔詭,「少年天才」的聲音逐漸被「傷仲永」蓋過,很多質疑的聲浪此起彼伏,甚至有人懷疑他作假。各種言論在網際網路上「飛舞」,也許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林嘉文背負了同齡人從來沒有過的壓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邊是「天才少年」聚光燈,所有人都用熾熱的眼神期待他的下一步成就;另一邊則是不斷出現懷疑的聲浪,這些都給一個高中生造成了巨大心理隱患。

這些事情的發生,令本就不合群的林嘉文愈發顯得孤僻,也可能就是這件事促使悲劇發生的第一道大門。


四、「不合群」的林嘉文

如果說壓力是悲劇發生的導火索,那「不合群的性格」可能就是催化劑,也是第二道大門。

在學校時,因為林嘉文歷史非常優秀,逢上歷史課,老師都對他格外關注,時常會在下課前留出一些時間,林嘉文會上台就當堂內容做一些拓展性的知識演講。

時間久了,同學之間也會流傳出「林老師」的稱呼,這也可能拉遠了他與同學之間的距離。

孤單,是每一個天才必經之路,如果順利走過去,那很好,但對於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少年來說,這種孤單未免過於嚴厲一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學校的林嘉文非常真實,他本就敏感,對於很多事情都較別人更較真,會讓人有一種很難以相處的感覺。


由於自己在歷史方面非常優秀,又出書,一時間成了名人,林嘉文的孤單開始逐漸加碼。

他在課堂外不太跟同學交流,放學也沒有太多娛樂活動,要麼參加各種歷史類活動,要麼回家寫書、做研究。

林嘉文的微信名字叫「吸濡之魚在江湖」,朋友圈基本都是與歷史相關的轉載或者自己對史學的見解,加入的微信群也基本都是一些歷史研究群,在他自殺前就曾在一個「宋史研究群」里發言。

其實在此之前,林嘉文就患有輕度抑鬱症。但自從上了高中後,抑鬱症更加嚴重,在圖書發表後,一度達到頂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突如其來的巨大壓力和孤獨在一起,一個青春期的青少年徹底被壓垮了,抑鬱症一直困擾著他,也將他最終拉入深淵,無法再回頭......


五、抑鬱症纏身

對於林嘉文患有抑鬱症的事情,其實學校和家長都知道,他也一直在服藥治療,而他本人對於這個問題也不怎麼避諱。

對此,他還曾在自己的朋友圈調侃道:「為什麼說明書上說吃藥的副作用是發胖,而我吃了全身又疼又困。」

在學校期間,因為抑鬱症的關係,學校領導也非常重視,經常讓心理醫生對這個天才進行心理輔導。

在外人看來,林嘉文的病情似乎控制得非常不錯,雖然看起來朋友不多,但是與他接觸的老師都沒有感到不正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旁人看來,這個男孩可能就是性格古怪,過於直爽導致不合群,但這沒有什麼不妥。只是別人都不知道,其實他內心的煎熬和痛苦卻一刻都沒有停止過。

2016年1月,林嘉文就曾發朋友圈懷疑過自己的努力,他不知道這麼拼是為什麼,甚至對拼的評價是「為拼而拼」,覺得這似乎喪失了努力的意義。

正所謂先成長再成才,顯然他還沒有準備好,還沒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這個紛亂的世界,但是這個世界率先打開了「大門」......


兩年的時間,在旁人看來是飛黃騰達的開始,但在他本人看來,這兩年都是痛苦和煎熬。從一開始對歷史的興趣,到最終變成責任,再演變成負擔,這一切最終都把一個少年壓垮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6年2月24日凌晨,他在家裡經過深思熟慮,最終還是選擇輕生。而巧的是,2月23日這天,正是學校報到的日子,他並沒有任何反常舉動。

所以當學校得知這個消息後,也非常震驚,本來同年6月就要參加高考,以他平時的成績,完全可以上一所非常不錯的大學。對於人才的墜落,學校同樣感到惋惜。

不過悲劇已經發生,覆水難收......

但在之前,林嘉文還留下了「最後的話」,也許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知道其輕生的一些原因。


六、遺書疑雲

如果你認真讀完「最後的話」,相信你不會覺得林嘉文是一個瘋子,反而字裡行間中透露出冷靜,那是一種深思熟慮過後,給這個世界下了一個「個性化」的結論。

他在文章最後專門留有「遺囑」,在其中也能窺探出他對這個世界的判詞。

在遺囑中:林嘉文首先提到自己的父母,他希望自己的父親可以改變生活習慣,多關心自己的身體和家庭;而對母親,他則希望其可以多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就算父親走在前面,母親也可以有個依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林嘉文還專門囑咐,希望自己的突然離世不要給別人造成麻煩,尤其是他的心理醫生鄭皓鵬。心思細膩的他考慮格外周全,甚至說:「如果你們追責鄭皓鵬,就是在侮辱我。」

這足以見得當時的他有多冷靜。


除此之外,遺囑中也留下了對同學們的致歉。

他承認自己是個極其敏感的人,即便曾經努力放下自己的精神潔癖,嘗試過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而這一切誰都沒有任何過錯。

只是,林嘉文認為:他給了旁人很多錯覺,為此,他道歉,為自己總是貌似從愉快的氛圍當中發現的小小分歧里窺探出自己與別人的殊途而道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他也承認「我對歷史研究日久生情」。雖然到了高中後,歷史更像是工作,但必須承認,當一個人在一個領域久了,就跟與人交往無異,會日久生情。

壓抑、懷疑、孤獨,這一切都讓他厭煩了這個生活的世界,正如他在文章中寫的:「活著太蒼白了,活著的言行讓人感到厭煩,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著。」

在他的「最後的話」當中,他唯一的擔憂就是遺體會太難看,他曾經考慮過安樂死,但這個社會不允許這麼做,他別無選擇。

在林嘉文自己看來:他早就領悟了人生,因此在遺書中還寫道自己看透了兩件事,人生太沒意思了。

第一是,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第二則是,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

當然他也還寫道過:「終於還是要離開,一走了之的念頭在頭腦中萌發太多次。」而我們從這些話當中都可以直觀地看出:這絕對不是一個草率的決定,更不是什麼激情輕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林嘉文而言,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卻「恰好」活在一個現實主義社會,他不願透露年齡,不願參加宣傳,或許他只是希望沉浸在象牙塔里研究學術。



一直以來,他都以自己擁有一顆「平常心」而引以為豪,還表示做研究就需要這種心態,對研究以外的事情都看得很淡。在其看來當現實社會中不存在任何留戀後,他便想將精神留在另一個適合他的世界。



文章參考:今日頭條